在 MicroStrategy、Tesla 和 Square 等行业巨头将比特币纳入公司资产负债表后,企业资产配置的暗流悄然涌动。越来越多公司开始探索将部分资产配置于加密货币,而咨询公司与加密服务商也争相推出相应服务,协助企业驾驭加密交易流程。尽管当前企业焦点仍集中在比特币上,但一个声音逐渐浮现:以太坊(ETH)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企业储备资产的选择?
企业为何选择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
企业将比特币添加至资产负债表,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:
- 风险回报不对称:比特币的潜在回报远高于传统资产,尽管存在波动,但长期看涨预期强烈。
- 未来战略布局:企业将比特币视为“未来至上”战略的一部分,提前布局以抢占先机。
- 支付手段准备:为未来接受比特币支付做准备,提升财务灵活性。
- 保值优势:相较于美元等法币,比特币固定供应量的特性使其在货币超发环境中更具保值能力。
企业财务的核心职能是资产保值,而比特币的“价值存储”属性恰好契合这一需求。尽管批评者指出其短期波动性较大,但从长远来看,在美联储持续扩表的市场背景下,固定供应量资产的价值凸显。正如投资专家 Paul Tudor Jones 所言,即使 2% 的通胀率也会导致现金贬值,使其成为“浪费资产”。
以太坊能否复制比特币的成功
相同的论述是否适用于以太坊?目前来看,支持力度尚显不足,但这并不意味以太坊无缘企业资产负债表。以下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:
ETH 作为价值存储的潜力
ETH 的供应量虽无硬性上限,但其增长率温和(目前约 4%),且预计随时间逐渐下降。未来,若需求增长远超供应增速,ETH 仍可能成为有效的价值存储工具。此外,以太坊网络具备全球连接能力,可无缝接入各类公共网络,增强了其适用性。
比特币本身是一次“技术押注”,开创了全新的价值传递方式,但其升级迭代缓慢。以太坊则不仅押注去中心化经济增长,还致力于连通性与创新层的构建,尽管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。这种彻底创新使以太坊的“早期押注”风险更高,反映在其价格波动性上(如下图所示)。若比特币的波动性已让企业财务负责人犹豫,以太坊的波动风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作为流动资金而非储备资产
ETH 或许更适合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,而非长期储备资产。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所有应用程序均需 ETH 支持,它既可作为流动资金,也可用于支付交易费用。若企业希望利用以太坊平台处理内部流程(如合约管理、抵押品分配或收益优化)或提供客户服务(如交易处理、借贷或保险),则必须持有 ETH。
今年初,芝商所(CME)推出以太坊期货合约,这一举措降低了企业持有 ETH 的波动性风险。随着 ETH 期权市场的成熟,以太坊将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。
实际案例中,已有企业开始积累 ETH 作为流动资金。例如,香港上市公司美图(Meitu)于 2021 年 3 月 5 日公开购买 1.5 万单位以太币和 379.12 单位比特币,总对价分别约 2210 万美元和 1790 万美元。此举依据董事会批准的加密货币投资计划,旨在分散现金储备风险并捕捉升值潜力。
尽管目前除加密行业外,集成以太坊应用程序的企业数量有限,但趋势正在转变。全球第二大保险中介公司 Aon 近期与保险技术平台 Nayms 合作,试点去中心化保险服务,为加密货币持有人提供保障,抵御黑客和病毒风险。这显示传统企业对以太坊的兴趣日益增长。
未来展望与机构兴趣
随着去中心化应用程序的普及和加密货币公司规模的扩大,以太坊的用例开始渗透传统业务领域。预计更多企业愿意在资产负债表中添加 ETH,至少这一话题已引发广泛关注。
在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进程中,ETH 能发挥重要作用,强化其价值主张。以太坊不仅是技术平台,也是潜在的价值存储工具。因此,机构投资者对其兴趣与日俱增。
许多人将比特币称为“数字黄金”,若需类比,以太坊或可视为“数字石油”——驱动去中心化经济运转的核心能源。
常见问题
企业为何选择比特币而非以太坊作为储备资产?
比特币具有更长的历史、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及相对较低的波动性,使其成为企业资产保值的首选。以太坊则因技术成熟度较低和波动性较高,暂未成为主流储备选项。
以太坊的供应量是否会影响其价值存储能力?
ETH 供应无硬上限,但增长率温和且呈下降趋势。若需求持续增长,其价值存储潜力仍可显现,但需长期观察市场动态。
企业持有以太坊的主要用途是什么?
目前企业更倾向于将 ETH 作为流动资金,用于支付以太坊网络上的交易费用或支持内部业务流程,而非长期储备。
以太坊期货和期权如何帮助企业管理风险?
衍生品工具允许企业对冲价格波动风险,提供更稳定的资产管理环境,促进机构参与。
是否有传统企业已集成以太坊应用程序?
是的,如保险巨头 Aon 已试点 DeFi 保险服务,表明传统行业开始探索以太坊的应用场景。
以太坊的未来发展如何影响企业决策?
随着技术成熟和用例扩展,以太坊可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,但其波动性和创新风险仍需谨慎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