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持牌交易所OSL解读未来监管趋势与业务发展

·

随着香港虚拟资产新政的逐步落地,持牌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发展路径与监管走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作为香港首家获得证监会第1类及第7类牌照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,OSL及其母公司BC科技集团的业务实践与行业洞察,为理解香港加密资产监管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香港银行对加密机构的开户疑虑与监管合规

近期,香港政府推动在港银行为加密交易平台提供开户服务,但银行业对此仍持谨慎态度。BC科技CFO胡振邦指出,持牌合规加密机构在银行开户并无困难,但未持牌的非合规平台在全球范围内都会面临开户难题。

美国几家加密货币友好银行相继倒闭后,大量非监管交易所转向传统银行开户。然而,传统银行对加密机构的KYC、反洗钱、市场监测及客户资产保护等方面存在顾虑。银行从这些客户中获取的利润有限,但需承担较高的合规成本与风险,因此在接受加密货币相关客户时较为保守。

稳定币监管与港元稳定币前景

BC科技参与了香港稳定币政策的建言,胡振邦表示,稳定币发行商需具备资管业务资格与牌照,并接受年度审计,确保资产透明度与偿付能力。理想的稳定币应同时具备支付和理财功能,以满足市场需求。

关于港元稳定币,胡振邦认为其推出的可能性较低。香港政府已明确将研发数码港元,这与稳定币存在一定竞争关系。然而,美元稳定币的国际需求巨大,若发行商选择香港作为发行地并接受证监会监管,将比现有市场产品更具保障性,有望成为主流。

客户资产分离与托管要求

在香港监管框架下,资产托管与交易所业务不可分离。持牌交易所必须自行托管客户资产,且资产不得离开香港。客户资产需与平台资产完全分开处理,由单独子公司作为信托公司进行托管,并购买保险覆盖热钱包(100%)和冷钱包(50%)风险。

98%的客户资产需托管在冷钱包中,仅2%可存放于热钱包。即使平台出现财务问题,客户资产仍可通过信托子公司退回。这一机制需要大量的人员、硬件、软件、保险及审计投入,成本较高,但确保了资产安全。

零售交易业务拓展与AI服务模式

OSL此前主要服务机构与高净值客户,但香港新政实施后,平台开始申请零售交易业务。胡振邦指出,散户仍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且香港政府放开零售交易限制为业务拓展提供了前提。

OSL在交易系统建设基础上,通过少量改动即可开拓零售市场。散户服务成本较高,因此平台将与本地券商合作推广,并采用自动化方式提供服务。此外,OSL已开发基于OpenAI的AI机器人原型,可执行客服、数据分析及买卖指令,减少对销售人员的需求。

STO的优势与发展痛点

作为香港唯二可公开进行证券代币化(STO)的机构,OSL认为STO省去了传统证券发行的中间环节,降低了发行成本,并允许24小时交易。发行人可通过STO接触新的投资人群体,特别是那些数字资产占财富比重较高但缺乏传统投资渠道的用户。

然而,STO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,主要痛点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监管框架不明确。美国、日本和泰国等地已出现STO案例,日本甚至已进入应用阶段。未来突破的关键在于监管机构如何高效批准各类创新型产品。

加密机构股价表现与行业展望

近年来,多家加密机构登陆二级市场,但股价表现不佳。胡振邦认为,FTX等风险事件爆发后,部分投资者对行业产生顾虑并离场,加之股票市场整体周期不佳,导致行业股票承压。

美国监管机构对交易平台的打压也影响了市场信心。然而,仍有一小部分投资人愿意逐步进场,行业需要时间整合与发展,投机者离场后,健康发展的区块链行业将对相关股票产生积极影响。

常见问题

香港银行为何对加密机构开户持谨慎态度?
银行对加密机构的KYC、反洗钱及客户资产保护等方面存在顾虑,且利润有限但合规成本较高,因此采取保守策略。

稳定币发行需满足哪些条件?
发行商需具备资管业务资格与牌照,接受年度审计,确保资产透明度与偿付能力,并提供便捷的法币兑换服务。

香港客户资产托管有何要求?
持牌交易所必须自行托管客户资产,且资产不得离开香港。98%的资产需存放于冷钱包,并购买保险覆盖风险。

STO与传统证券发行有何不同?
STO省去了中间环节,降低发行成本,允许24小时交易,并能接触新的投资人群体。

加密机构股价为何普遍表现不佳?
风险事件爆发、市场周期不佳及监管打压等因素导致投资者顾虑,行业需要时间整合与发展。

OSL如何拓展零售交易业务?
平台通过与本地券商合作推广,采用自动化服务,并开发AI机器人执行客服、数据分析及交易指令。

探索更多策略与实时工具,可参考👉专业数字资产交易平台,获取最新市场动态与合规指引。